国产精品视频一区,少妇高潮呻吟A片免费看,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文獻解讀|清華大學殷振元教授《Energy Fuels》:基于低場核磁共振技術泥質粉砂型甲烷水合物動力學及孔隙水運移特性研究

發布時間:2024-05-15 11:25

南海自然賦存的泥質粉砂型天然氣水合物藏已被廣泛發現。然而,CH4水合物(MH)的相變行為以及伴隨相變的孔隙結構演化和流體運移規律尚不明晰,值得進一步研究。

根據T2譜測量,MH首先在小孔隙(孔隙大小<1 μm)中生長,隨后在大孔隙(孔隙大小>10 μm)中生長。黏土的存在,即鈉蒙脫土(Na-MMT),實際上延緩了MH的整體生長動力學。在減壓過程中,MH首先開始在大孔隙中分解。分解產出的自由水遷移到黏土小孔隙中,部分轉化為黏土束縛水。

MRI可視化分析描述了MH和殘余水的空間異質分布。實驗結果對泥質粉砂沉積物中MH的空間異質性和MH儲層能量回收過程中的流體運移行為提供了可能的解釋。

天然氣水合物是全球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熱點。我國南海蘊含大量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但多屬于富含細顆粒粉砂和膨脹性黏土的泥質粉砂型水合物藏,開采難度大

細顆粒黏土分布在砂質孔隙之內,黏土的膨脹作用、孔隙水運移特性和轉化規律對孔隙內甲烷水合物動力學的影響尚不明晰。針對儲層中黏土礦物作用下氣體水合物生成和分解相變動力學及其引起的孔隙結構動態演化規律研究仍然較少。孔隙尺度下,黏土細顆粒對于泥質粉砂型水合物藏開發過程的氣-水-砂產出規律等尚不明晰。以上問題亟待開展研究。

通過分析T2譜,系統地研究了膨脹黏土對MH在孔隙中的生成和分解行為的影響,以及由此產生的PSD、孔隙結構和孔隙水分布的演變。其重要性和獨創性在于,從峰值分離和演化的角度探討了黏土中黏土束縛水的影響和轉換,以及MH生成和分解過程中孔隙結構的演變。

本研究中使用的材料包括鈉蒙脫石、石英砂和CH4氣體。監測水合物的生產和分解的過程,使用的設備是一臺低場核磁共振設備,由蘇州紐邁分析儀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型號:MacroMR02-100H-I。

圖一  LF-NMR示意圖

實驗流程如圖一所示,簡要描述樣品制備、MH生成和分解過程:

(1) 清洗、干燥夾持器。

(2) 制備泥質粉砂介質(Na-MMT與石英砂的質量比為20:80),裝入夾持器;添加適量水以制備不同初始水飽和度的樣品。

(3) 樣品穩定12小時,以確保水分均勻分布。

(4) 去除殘留的空氣,在15℃溫度下用CH4氣體加壓到10.0 MPa。隨后,穩定3小時,以測試其封閉性。

(5) MH的生成是通過將支架冷卻到T = 2℃而誘發的。在實驗過程中,啟動LF-NMR分析系統,以獲得樣品的T2譜和MRI圖像。當信號強度保持不變,認為MH生成過程結束。

(6) MH分解是由恒定的T = 2 ℃的減壓引起的。壓力15分鐘內降低到P = 3.0 MPa,然后在P = 3.0 MPa恒壓下誘發MH分解。啟動LF-NMR分析系統獲得樣品的T 2譜和MRI圖像。當信號強度保持不變,認為MH分解結束。

圖二 LF-NMR實驗程序示意圖(a?f)、MH生成和分解過程的P?T軌跡與MH相平衡曲線的關系(g)

圖三 實驗條件

利用自主搭建的原位低場核磁共振儀(in-situ LF-NMR),從孔隙尺度揭示了泥質粉砂型水合物儲層中膨脹性黏土礦物——蒙脫土存在下甲烷水合物的生成和分解動力學以及黏土膨脹/收縮效應和孔隙結構演化特性。

作者提出了一種高壓壓汞(MICP)與核磁共振聯用標定孔隙尺寸的方法,設計了不同初始水飽和度(Sw0= 40-80%)的石英砂和泥質粉砂多孔介質中甲烷水合物的生成和分解實驗,獲得了孔隙空間內膨脹性黏土礦物引起的孔隙結構變化和孔隙水運移規律,揭示了小粒徑黏土礦物影響下,甲烷水合物生成與分解對泥質粉砂多孔介質孔隙結構與孔隙水運移的作用機理。

圖四 石英砂介質中CH4水合物生成過程的T2譜演化;不同初始水飽和度下石英砂介質中CH4水合物生長演化

作者首先利用高壓壓汞與核磁共振技術聯用進行孔隙尺寸標定,成功定量出T2譜與孔隙尺寸分布(PSD)間的關系,獲得實時孔隙演化特性。

圖四繪制了石英砂和泥質粉砂介質中甲烷水合物生成過程的T2譜演化和甲烷水合物生長動力學特性。

石英砂介質中水合物的生長導致T2譜右移,表明孔隙比表面積(S/V)減小。通過不同初始水飽和度下甲烷水合物的生成量隨時間的演化曲線。發現孔隙內水合物生長過程可分為初期生長速率較快和后期稍慢的兩個階段。較低的初始水飽和度條件下,水合物生長初期具有更快的生成速率。其原因可能在于低水飽和度下具有更大的氣-液接觸面積。

圖五 泥質粉砂介質中CH4水合物生成過程的T2譜演化;不同初始水飽和度下泥質粉砂介質中CH4水合物的生長演化

圖五展示了泥質粉砂中水合物的生成導致T2譜先左移后右移的趨勢。即水合物在泥質粉砂介質中先在相對大的孔隙中生成,之后在相對小的孔隙中生成。

隨著水合物逐漸從孔隙邊緣處向孔隙中心膨脹生長,液態水被驅向孔隙中心,引起孔隙比表面積(S/V)逐漸減小(固體水合物在低場核磁共振條件下不貢獻NMR信號,可視為骨架)。泥質粉砂介質中甲烷水合物的生長速率隨著初始含水量(Sw0)的增大而增大。其原因在于黏土束縛水相較于自由水更難轉化為水合物。而隨著初始水飽和度的增大,自由水的含量(比例)逐漸增大,更有利于甲烷水合物的生成。

圖六 泥質粉砂介質中CH4水合物生成過程:(a)殘余水含量(黏土束縛水P1和砂質孔隙水P2)演化趨勢;(b)殘余水相對含量演化趨勢

圖六繪制了甲烷水合物在泥質粉砂生成過程中殘余黏土束縛水(P1)和砂質孔隙水(P2)的演化規律。

2研究結果表明,黏土在水合物生成初期(約前30小時)促進水合物生成,但黏土束縛水(P1)總體轉化率較低,只有10%左右。而砂質孔隙中的自由水(P2)持續被消耗,最終轉化率達到32%(見圖六a)。圖六(b)則證實了黏土束縛水(P1)率先被消耗,即表明黏土在生成初期促進水合物生長。

圖七 石英砂介質中CH4水合物分解過程的T2譜演化;泥質粉砂介質中CH4水合物分解過程的T2譜演化

圖七繪制了石英砂介質和泥質粉砂介質中CH4水合物分解過程中的T2譜演化規律。可以發現,降壓分解過程中水信號逐漸增大,孔隙水重新分布(T2譜峰寬和分布均有所改變)。

圖八 甲烷水合物分解過程中黏土束縛水和砂質孔隙水相對含量的演化

圖八顯示,甲烷水合物首先在砂質大孔隙中分解,造成P2信號值的快速增大;隨后在黏土小孔隙中分解,在tA=33分鐘以后,砂質大孔隙中的產出水逐漸向黏土束縛水轉化,伴隨著自由水(P2)信號值的降低以及黏土束縛水(P1)信號值的增大。

圖九 石英砂中MH生成和分解過程MRI圖像


圖九提供了在T=2℃的石英砂中MH生成和分解過程的MRI圖像(采用HSE序列)的演變。成像信息與整個樣品有關,沒有被切片。圖a到e代表MH的生成,圖f到j代表MH的分解。

圖十 蒙脫土存在下CH4水合物生成和分解造成孔隙水運移與孔隙結構變化的機理圖

基于上述分析,圖十繪制了泥質粉砂介質內甲烷水合物的生成和分解機制。在水合物生成過程中,分布在砂質大孔隙內部的黏土影響水合物的生長動力學,并逐漸失水收縮進而改變孔隙結構(S/V減小);而在水合物分解過程中,黏土的吸水性質導致分解產生的自由水向黏土束縛水轉化,黏土的膨脹再次改變孔隙結構(S/V增大)。

低場核磁共振在量化MH相變導致的含水合物沉積的孔隙空間中的原位自由水和黏土束縛水方面提供了無可比擬的優勢。

研究結果有助于理解富含黏土的MH沉積物中CH4回收的MH發生模式和流體生產行為

1、MH生成導致孔隙被固體MH填充,殘余水遷移到相對較大的孔隙和孔隙大小分布較窄的孔隙中心。從T2譜的右移可以看出,在泥砂中生成MH的過程中,孔隙中自由水的比表面積(表面積與體積之比)持續下降。

2、在Na-MMT黏土的存在下,存在明顯不同的孔隙尺寸。MH首先開始在小孔隙(孔隙大小<1 μm)中生長,隨后在大孔隙(孔隙大小>10 μm)中生長。

3、Na-MMT在水合物生成初期(約30小時),促進了水合物的生長,黏土束縛水被消耗。然而,在泥質粉砂介質中,相較于砂質沉積物,MH的整體生長動力學被延緩,只有10%的黏土束縛水轉化為MH,僅為砂質孔隙水轉化率的1/3。

4、在分解方面,MH首先在與砂質大孔隙中分解。Na-MMT的存在,使分解產水被黏土吸收轉化為黏土束縛水。

5、核磁成像清楚地描述了MH和孔隙流體遷移產生的殘余水的異質空間分布,直觀的表達了水合物在生成和分解的全過程。

[1] Ren J, Yin Z, Li Q, et al. Pore-scale investigation of CH4 hydrate kinetics in clayey-silty sediments by low-field NMR[J]. Energy & Fuels, 2022, 36(24): 14874-14887. (入選期刊封面論文)

電話客服

電話:400-060-3233

售后:400-060-3233

微信客服
公眾號
TOP

返回頂部